艺术创造要用到想象,一种是唤起经验的再现想象,一种是综合不平常材料的创造性想象。
艺术中的意象是镶嵌在一定的格律中的。规范化的格律来自自然就存在的自然格律。格律的利害在于人的应用,用的不好就成了拘泥死板,用的好则无意于格律而符合格律。(作者以诗词艺术为例谈格律,格律是普遍的,如书法的笔法规范,画作的色泽搭配等等,这些是美产生的可能性的基础。)
艺术家为了掌握某门艺术的媒介,需要从模仿开始,模仿是创造的基础。艺术家既要有诗人的妙悟,又要有匠人的手腕。
天才固然与遗传和环境有关,但更与努力有关。灵感的产生并不是来自神启,而是来自长期潜意识的酝酿。
【距离产生美】引起美感的事物有一个共同的特征,就是与实际的人生保持适当的距离。因为只有与实际保持距离,才能抛却事物与自己的利害关系,实用的态度才不能干扰事物独立的美的价值。因而艺术要与自然的世界保持距离,因而艺术也不能是完全主观的,要经过客观化。
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,人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态度也有同样的分别。本来是很酸辛的遭遇到后来往往变成很甜美的回忆。看倒影,看过去,看旁人的境遇,看稀奇的景物,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,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,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。看正身,看现在,看自己的境遇,看习见的景物,都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,只知它妨碍呼吸,只嫌它耽误程期,预兆危险,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。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,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,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。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,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,以“无所为而为”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。总而言之,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,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,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。
艺术一方面要能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,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,能欣赏,“距离”不及,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,距离太远,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。
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,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。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,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,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,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,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。
“批评的态度是冷静的,不杂情感的,其实就是我们开头是所说的‘科学的态度’;欣赏的态度则注重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态的交流。批评的态度需用反省的理解,欣赏的态度则全凭直觉。批评的态度预存有一种美丑的标准;欣赏的态度则忌杂有任何成见,把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。遇到文艺作品如果始终持批评的态度,则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,我不能沉醉在作品里面,永远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的经验。”
有三种文章:最上乘的是自言自语,其次是向一个人说话,再其次是向许多人说话。
评论